中国太极网
太极学苑
太极学苑
太极拳能否登上散打擂台
发布时间:2012-06-08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太极拳能否登上散打擂台
刘勇
陈长兴、陈发科、杨露禅、杨班侯是尽人皆知的太极搏击高手,这样的太极高手已鲜见于世。这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从内因来讲,恐怕与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拳的一些误 解有关,现列举一二,供读者参考。  
一、推手就是搏击。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认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搏击功夫。其实推手只是达 到太极功夫最高境界的一种练习方法,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王宗岳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但“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则需另下一番功夫。太极大师洪均生先生在其论著《陈式太极拳实用 拳法》申明确指出:推手原是练架子到一定水平之后通过推手检验动作正确与否的一种功夫。 “我们学练陈式太极拳用功的次序有三个。即:练架、推手、教手,这三个阶段应循序而进”。 石家庄马虹先生在回忆陈照奎先生时说:“他把太极拳的推手看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 阶段,最后还是散手。”说手,即讲解拳引用法时的试验,是假设对手“如果这样”、“如果 那样”后,教导习练者“这样或那样”化解或进攻,是一种试验性的练习,也是太极拳十三式 的循环练习法。让学习者在这种练习中体会劲路,培养触觉的灵敏、大脑的反应速度,还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也可用于测验学习者进步的程度。它是一种实战的模拟,就像战斗演习不是 战争一样,推手并不是真正的搏击。“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即小成也。”(杨氏 老谱《太极文武解》)要想达到太极功夫的最高境界,还需跳出推手的圈子,下一番苦功,循 序而进到太极拳用功的第三个阶段——散手。   
二、太极拳是近战的拳术。太极拳因其独特的理论和训练方法,练得其近战功夫相对于其 他拳种具有一定优势。因些包括太极拳习练者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近战的拳术,不宜 远战。他们认为:太极八法(棚、捋、挤、按、采、列、肘、靠)都是在沾连粘随不丢顶”的基 础上实施的。既然要“沾连粘随”,那么必定是两人接触,缠绕时才能应用。其实不然,一位 散打亚军,腿功颇好,听说王成老师擅长太极散手,经人引见,多次登门比试皆末碰面,有一 次得知王老师在医院看护病人,便追至医院要求一试。王老师一再称自己并无其所说的功夫, 练拳只是健身而已。此人心亦极诚,不试不走,介绍者也极力劝说。百般推托不过,王老师就 站在医院院中,离对方两米开外请他出招,此人自恃腿功不错,左脚向前一迈,右脚即横扫到 王老师肩颈部,观者皆大惊。可是他的右脚在即将击到王老师时却迅速抽回,再细看,此时王 老师的右脚尖已指在对方右脚内侧,稍一点动便能使其左腿无法支撑身体,如进攻者右脚执意 击出,摔倒的将是他自己。再者,如果王成老师的右脚不是点而用蹬、踹则会迅速而严重地伤 害进攻者。这使他大吃一惊,反应极快地收回右腿。接着他多次欲用各种 腿法,发现王老师都 早他一拍将其控制住。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次“比试”不到一分钟便以挑战 者的叹服而告结束。王老师事后告诉我:“我用的是沾法,在两米之外已用步法将他沾住了。” 王老师说的“沾”主要是指与人交手时,控制和掌握方向、角度、距离、速度等的能力,可使 对方陷人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被动局面,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控制敌人的 搏击效果。“沾连粘随”的目的无非是揣度和控制对手,只要能达到准确的判断和精确的控制, 又何必一定要接触对手呢?在太极拳论著中,关于功法和推手的文章颇多,而关于太极散手搏 击的论述甚少,这里有“秘而不宣”的原因,也有因不知其所以然而却无从著述者。遍览群书, 只有清道光年间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所著的《太极拳用武要言》中语之甚详。曰: “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曰:“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