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王成先生,德州籍,太极名家,太极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广者。
王成太极是太极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源自传统武学,风格古朴大气,架式干净利落,兼顾实战和养生,鲜明地体现了太极阴阳五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科学运动的现代理念。
王成太极堪称武学宝库,不但内容丰富,涵盖套路、推手、散手、刀、剑、鞭、大杆、提纵术等,而且在每一领域都达到了精妙的境界。
《王成若木鞭的内涵与风采》一文由四篇旧文整合修改而成,以期更好地展现王成若木鞭的风貌,探索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借此领略王成太极武学风格之一斑。
王成若木鞭的内涵与风采
云中
若木鞭由王成先生创编。
鞭是我国古代短兵器械的一种,有单、双、软、硬之分;若木鞭属于单鞭、硬鞭一类。
若木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木,传说炎帝以之为鞭驱日运行。若木鞭正架共四十二式,从日跃东海到暮归日沉,正好是炎帝挥鞭驾车驱使太阳从东海出发到昆仑山栖息的全过程。
正架分四段,暗合四气之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的阴阳变化的四个阶段。
暮归日沉后接星月倒转,开启反架四十二式,正好符合老阴之后,阴极而阳生的阴阳转化之道。
正架反架,一正一反,总共八段,暗合八卦之象。
炎帝驱使太阳东起西落,周而复始。八个本卦,两两相叠,八八六十四,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我们像炎帝一样天生神力,当然也可以正—反—正—反地无限循环下去。
即使没有天生的神力,我们也可以在日复一日的舞动中练出孔武之力。
太极之道是内里,孔武之力是外现,太极之道是阴,孔武之力是阳,阳以阴成,阴以阳显,万般神妙变化由此而生。
若木鞭不仅仅是“技”,其中有“大道存焉”,蕴含着太极的真义,也寄寓着创编者的浓厚的人文情怀。
譬如第17式“牤牛闯阵”。
“牤牛闯阵”的名称来源于火牛阵的历史故事。火牛阵,是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发明的战术。燕昭王时,燕将乐毅奉命攻打齐国。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两座城池。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兵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群龙无首,大家就公推带过兵的田单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乐毅把即墨围困了五年,没有攻下来。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不信任乐毅,就阵前换将,派大将骑劫代替乐毅,让乐毅回家养老去了。田单趁机向燕军诈降,使之麻痹,暗中早已挑选了一千多头牤牛进行排兵布阵的训练。这些牛的身上都披着一块画有大红大绿、稀奇古怪的图案的被子,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一天深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朝着燕军军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也趁着燕军的恐惧混乱冲杀上去。燕军大败,骑劫也被齐兵团团围住,丢了性命。田单乘胜反攻,不到几个月工夫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火牛阵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即墨市华山镇。该镇原名牛齐埠乡,驻地叫牛齐埠村,牛齐埠村旁有座小山,名叫"万花山",相传即为火牛阵的发生地。田单火牛阵一战是齐国脱离困境、转败为胜的关键一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牤牛闯阵”的定式:左击上步,右击上步,转动左击。
牤牛,是方言俗称,即公牛,体型健壮,有双角,性温顺而怒时人不可遏;闯阵,是直奔敌人,左冲右突。故该式上步重在连续,要有万夫不当之勇;击打要稳、准、狠,不给敌人以半点喘息之机。该式既可单打,亦可群战,单打步步紧逼,群战以少胜多,以“牤牛闯阵”名之,真可谓实至而名归也!
再如第24式“箭贯石虎”。
“箭贯石虎”的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自幼就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唐代王昌龄的诗《出塞》中也提到过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在卢龙城南六里处,其称为"虎头唤渡"的古渡口,相传就是李广射虎之地,如今那里还有个村子叫虎头石村。
“箭贯石虎”的动作定式为:落脚扣打,左步后撤,划鞭左侧,弓步前戳,撑推右掌。
这与李广射石时的心态及动作极其吻合:
李广射石时,凝神静虑,心中只有虎,定式时我们当然也要心无旁骛,心里只装着对手,正如拳谚所谓眼前无人似有人;左手持鞭如箭弓步前戳,自然亦宜从速,否则岂能入石?右手反向撑推,既稳定身形,又加强左方前戳之力。前手为阳,后手为阴,阴阳互根,拳势乃成;虽不明言阴阳,而阴阳自在其中矣!
王成若木鞭的编排科学,技法全面,哲学内涵深厚,人文色彩丰富;练习若木鞭,可以技击,可以养生;可以强筋,可以健骨;可以体会“天道往还”的自然规律,可以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可以享受那份“天人合一”的潇洒和从容。
【朱成广 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