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得
谈谈王成太极剑
谈谈王成太极剑
云中
先说得远一点,说说剑和剑术。云中
剑作为一种兵器,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击剑之风已非常盛行,所以在此之前应该还有很长的发展史,甚至可远溯至炎帝黄帝时代。《管子•数地篇》记载:“昔葛天庐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
剑器的历史悠久,因此剑术在古代也发展得非常完备。剑术古称剑道。《庄子》论剑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论剑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但是随着剑器作为一种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代剑术也大多失传,后人已难以领略其全貌、真貌。
剑的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依然保留着一些主要特点:剑身修长,前端有尖,两边有刃,把前有格。这种形制上的主要特点决定了剑术轻快灵动的基本风格,所以有“剑走轻灵,刀行厚重”、“刀如下山猛虎,剑似出水蛟龙”的谚语。
再说太极剑术。
现代群众性的剑术运动基本以健身、舞蹈为主,很少用于格斗。流派也很多,如武当剑、昆仑剑、达摩剑、螳螂剑等等。太极剑术就是这众多流派中的一支。
太极剑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流派出现,应该是在太极拳出现之时或之后。王成先生曾在其专著《王成太极论》中经过严谨的考证指出:陈王廷在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参悟《黄庭经》,汲取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的拳式及各拳家精华,经过沉淀,思索,创造出一套完美融合导引吐纳之术和武术技击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这说明太极拳在诞生之初就遵循着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先秦时期庄子和越女总结的虚中寓实、后发先至、道有门户、亦有阴阳的古代剑术理论,也表明剑术天生就具有和太极拳相同的基因,再加上剑术天然具有的轻快灵动的基本风格,因此,伴随着太极拳的出现,太极剑术的出现就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结果。
就像任何一种拳术械术一样,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变化。太极剑术在近600年的传承中,尤其在近当代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也有变化,甚至有些违背剑术基本风格和太极拳基础理论的变化,像使剑如舞烧火棍,把剑当刀硬磕硬碰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以上这些背景下,王成太极剑的出现和流传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
现在谈谈王成太极剑。
王成太极剑是王成先生依据传统陈式太极剑创编而成。
传统陈式太极剑身法步法灵活多变,剑法丰富多样,王成先生在秉承传统陈式太极剑特点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剑道的深刻理解和对剑法的精到把握,形成了王成太极剑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在众多太极剑流派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王成太极剑的剑法以点、劈、刺、拦、扫、撩等为主,更加简洁,分明,精准,实用。
王成太极剑的身法舒展大方,更加强调剑至意到神注,更加注重剑随身行,身随剑走,身如游龙,剑似飞凤,人和剑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王成太极剑的剑式以意取象,恰当贴切,又古朴大气。罗汉降龙,凌空而下,力压千钧;灵猫扑鼠,机警沉着,志在必得;上刺剑,下刺剑,上下翻飞,左截腕,右截腕,左右截击,矫健有力,又潇洒飘逸;意态从容时,如和风细雨,但依然八面威风;闪展腾挪时,如骤雨狂飙,令人不寒而栗;真正是刚中寓柔,柔借刚发,柔中带刚,刚以柔化。
王成太极剑的剑式攻防兼备。以攻为主的招式,凌厉迅捷,势不可挡,而又攻不忘守,如燕子衔泥、摘星换斗;以守为主的招式,剑护周身,水泼不进,而又守不忘攻,如熊鹰斗智、拨草寻蛇;可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变化万千。
再者,王成太极剑的每一剑式也像王成太极拳一样,贯穿着王成先生提出的王氏太极法则。如左托千斤、右托千斤和左右截腕三个动作,连续的托剑、落剑、托剑和左截剑、右截剑,剑法多样,动作复杂,但依据手肘肩肩肘手法则,让劲力层层递进,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如哪吒探海,剑随手臂的旋转刺出,既有手肘肩法则,又有螺旋缠丝的法则。
王成太极剑的整个套路快慢相间,节奏分明,式与式之间的衔接精巧又简洁。如古树盘根之后的饿虎扑食,横扫千军接下来的金针倒挂等动作,大开大合,张驰有度,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转换,灵活自然;而整体上又如长江大河般大气磅礴,气势连贯,汩汩滔滔,绵绵不绝。
王成太极剑,古朴,雅致,雄奇,秀丽,浑厚,灵动,无论练习还是欣赏都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和享受!


【王成先生 教学演示】